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11月22日公布了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了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
根據統計,中科院新增院士中,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占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
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增院士中,48名“60后”成為主力,占新增選工程院院士比例的64%。此外,新增選的工程院院士“50后”23人、“40后”2人、“70后”2人。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0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9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9人、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8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7人、農業學部7人、醫藥衛生學部10人、工程管理學部6人。
據統計,此次新增院士中,共有8位九三學社社員。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位,分別為樊春海(化學部)、李景虹(化學部)、馬蘭(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錢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宋爾衛(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于貴瑞(地學部)、崔鐵軍(信息技術科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1位,為王。ㄡt藥衛生學部)。
樊春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上海市政協委員。1996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2000年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2001-2003年在圣芭芭拉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7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2012-2016年任科技部納米973首席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國際電化學學會和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兼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編,ChemPlusChem編委會共同主席。
在Nature等發表論文400余篇,他引3萬余次,H因子95,連續六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部分成果獲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并獲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美國化學會“測量科學進展講座獎”和第十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李景虹,九三學社社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9月-1991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專業和高分子材料工程專業雙學士學位;1991年9月-1996年12月,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1月-2001年5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化學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化學和生物化學系,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和Evonyx Inc.任博士后、研究員和研究科學家;2001年5月- 2004年9月,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為電分析化學,生物分析化學、生物傳感分析、單細胞分析、納米電化學。曾獲獎勵與榮譽包括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0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1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1年)、茅以升科學技術獎(2006年)、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 (2009年)、中國化學會-巴斯夫青年知識創新獎(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2012年)(排名第一)、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等。
馬蘭,九三學社社員,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全國人大代表。1982年1月畢業于沈陽藥學院(現沈陽藥科大學)藥學系,1984年12月獲得中國醫科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12月獲得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博士學位。1991年-1995年先后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和拜耳公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12月起擔任上海醫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至今。
長期從事藥物成癮和記憶機制研究。發現成癮性藥物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新途徑和β-抑制蛋白的核信使功能;揭示成癮渴求強化和藥物成癮的跨代遺傳現象及其表觀遺傳機制;系統闡述阿片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機制,發現GRK作用的新模式及其調控記憶的機制;提出記憶提取-消退的受體偏向性信號通路假說和消除成癮相關記憶的新策略。曾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擔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和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各1項,被復旦大學研究生選為“我心目中的好導師”。
錢前,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浙江省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委,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委員。1979年至1983年就讀于南開大學遺傳專業,獲學士學位。1983年至1997年歷任中國水稻研究所遺傳育種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其間,1986年至1989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學遺傳育種專業留學,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199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遺傳育種專業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1997年至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做高級訪問學者。1998年至2002年歷任中國水稻研究所生物工程系副研究員、研究員。2002年至2003年赴日本岡山大學生物資源所做高級訪問學者。2003年至2004年任農業部水稻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5年至今任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其間,2007年6月至9月赴日本岡山大學生物資源所做訪問教授;2008年1月至3月赴日本名古屋大學做訪問教授。2013年至今任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長。其間,2013年至2017年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
長期從事作物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研究。發表 SCI 收錄論文110余篇,發明專利25項,主編專著3本,充分發揮水稻生物學多學科合作的優勢,將生物技術和遺傳資源滲透到水稻育種領域中,形成鮮明研究特色。先后獲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項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勵、7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及浙江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中國農科院杰出人才一級崗位人選。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資助。
宋爾衛,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教授、主任醫師、研究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英國皇家生物學學會資深委員,香港醫學科學院資深院士。九三學社廣東省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委,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至1995年就讀于中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先后獲學士、碩士學位。1995年至2001年任中山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普外科住院醫師。其間,1997年至2000年在中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外科學專業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1999年至2001年任德國艾森大學醫學院博士后研究員。2002年至2004年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后研究員。2004年至今歷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普外科講師/主治醫師,乳腺外科研究員、主任醫師/教授,副院長。2016年至今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2017年至今任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
長期從事臨床一線工作,在國內早期開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術,并發現保乳術保留的腫瘤微環境組織對后續抗腫瘤免疫治療具有重要價值。他的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曾兩度入選全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08年及2018年),并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曾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及“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于貴瑞,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生態系統生態學教研室主任、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主任。1982年畢業于沈陽農業大學農學系,1984年獲沈陽農業大學農學碩士(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學位,1993年獲沈陽農業大學農學博士(土壤物理與改良學)學位;1984年12月-1987年11月任沈陽農業大學助教,1987年12月-1990年7月任沈陽農業大學講師,1990年8月-1994年9月任沈陽農業大學副教授。1991年開始在日本千葉大學學習和工作,1997年獲千葉大學環境學博士(環境物理學)學位;1994年10月-1996年7月任日本千葉大學研究生院助教;1996年8月-1999年7月任千葉大學園藝學部副教授。入選1998年度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及國家人事部首批“引進海外杰出人才計劃”,獲2002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9年8月-1999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員,2000年1月-2009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早期的研究領域為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植物生理生態學、土壤物理與改良學、農業氣象與環境物理學。近二十年來,致力于我國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野外臺站網絡建設、聯網觀測實驗及綜合科學研究事業;著力推動生態學、自然地理學與全球變化科學的交叉融合,開拓生態系統生態學、環境生態學和生態地理學等新興學科。研究成果“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創建及其觀測研究和試驗示范”獲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八),“中國陸地碳收支評估的生態系統碳通量聯網觀測與模型模擬系統”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陸地生態系統變化觀測的關鍵技術及其系統應用”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信息系統建設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2008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一)。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第二屆歸僑僑眷創業成果交流會“科技創新人才獎”、第六屆中國僑屆貢獻獎“創新人才獎”,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等多項榮譽獎。
崔鐵軍,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江蘇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委員。1983年至1993年就讀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先后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3年至1995年歷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講師、副教授。1995年至1997年赴德國University of Karlsruhe任洪堡學者。1997年至2000年赴美國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2001年赴美國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任研究科學家。2001年至今任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電磁超材料、計算電磁學等,其研究成果被廣泛引用,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研究成果入選“201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美國光學學會“2016年30項重要成果”、2016年中國光學重要成果、中國激光雜志社所遴選的“2016全球光學10大科研突破”、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6年基礎研究十大進展”;研究成果榮獲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出版國際專著數部,在Science、Nature 子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RL、IEEE Transactions等國際知名刊物發表論文400余篇,被引用16900余次(H因子66),2014至2016年連續三次入選Elsevier電氣與電子工程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曾獲得德國洪堡基金、國際無線電聯盟青年科學家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先進工作者、江蘇省留學回國先進個人、中國僑聯“雙百僑界貢獻獎”、江蘇省“333工程”突出貢獻獎、江蘇省“333工程”第一層次人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榮譽稱號。
王俊,九三學社社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和胸部微創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1989年起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工作;1995年獲得國際抗癌聯盟獎學金,于芝加哥大學接受臨床培訓;1997年獲得美國胸心外科學會最高青年獎格拉漢姆獎學金(Graham Fellowship)(每年全世界僅一人獲得),是中國普胸外科第一位獲獎者。先后在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梅奧中心等著名醫學中心從事臨床和科研工作。
在中國最早系統開展電視胸腔鏡手術,引領我國胸外科實現了從傳統開胸到現代微創的轉型升級。完成早期肺癌的系列創新研究,研創適合國人特點的肺癌胸腔鏡手術技術,建立肺癌微創診療體系并在全國普及,推動了肺癌早診早治。先后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吳階平-保羅•楊森獎,北京市師德先鋒及中央保健先進工作者稱號等。
據統計,迄今為止,累計有197名九三學社社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前身為學部委員)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吳階平、王選、張光斗、師昌緒、嚴東升、嚴愷為雙院士。
|